第二性 第二部

女性的史前史

人类肇始,女性的生育不受节制,“不合逻辑”。她的存在对物种延续必不可少,可她却又生育了太多。男人控制着生育的平衡,因此女性在男性面前甚至没有维持生命的特权。一俟平衡建立,女人的生育职能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群体壮大的动力,女人仍然得不到首要地位。人类并不是简单的自然物种,因为目的不在于永恒而在于超越,而生育本身仅仅是一种重复。
最初,女人的活动表现了重复性和内在性,男人的活动表现了超越性和外在性。男人冒着生命危险的捕猎,说明了对人来说生命不是最高价值,而有更重要的目的。男性和女性作为存在都希冀着超越,然而女性的不幸在于注定要重复生命,在她自己,也认为这重复毫无意义,而意义高于重复。

男性确立了意义,女性也因而成为他者。那么,这种情况是如何被再生产出来的呢?

女性的原始史

  • 作者强调了食物采集者的阶段,然后还强调了这一阶段向我们惯称的农业社会过渡的一个中间阶段。用词与习惯略有不同,需注意。另外作者也没有说出这个阶段的名字,读毕后感觉“神秘时代”较为恰当。

(在最初筚路蓝缕的情况下,男性的统治优势是被直接体验的,没有被构想。具体来说这是和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紧密联系的。体验和思想截然不同)当游牧民族在土地上定居下来,制度和法律出现了,人开始设想自我设想。在农业时代,人异化于土地中,土地的永久令农业共同体的意识形态希图永久。期望自身长存的共同体关注下一代,共同体在代表着未来的孩子身上超越当下。
原始人不懂得父亲的作用,反而认为孩子是祖先亡灵于母亲身上再生。于是母亲头等重要,(另外也有群婚制下无法辨别父亲的问题影响)世系便按母系计算。这样一个部落中的母亲可以保证田获赋予给一个部落中的成员,这又要求母亲的权力,因此女人掌握土地便是母权制的特征。女人的重要作用在此时被解释为神秘的魔法,同时土地的收获也被解释为超自然魔法,这种信念暗合于群体利益,因此女人在家里生活。女人还掌握家庭手工、主持商业交换。在男人看来,陌生的大自然集中于女人。(此段对母权制的强调似乎与下文衔接不上)
波伏娃此处意图描绘母系社会的意识图景及其成因。注意,读者应当把母系社会和母权社会区分开来,前者按母亲计算世系,后者则是女性统治。
因为无论是作为超自然力量、母亲还是女神,女人不是同类,不是一个“人”,始终作为他者存在。在人的社会中,仍然是男性掌握政权。(对土地的控制力跟这东西怎么调和?她在说什么)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存在一个母权制?因为他性的两种激烈互斥的形态迷惑了人们。当女人是绝对他者时,她不可能被看为主体,所以是非本质(存在主义观点)。女人同男人没有直接和自主的关系,反之是男人和男人直接产生关系,女人是形成这种关系的主要理由。

女人的具体状况不受血统类型的影响,而血统在女人所属的社会中具有头等重要性;无论是以父系制、母系制、双边制还是不区分制(不区分制从来不是严格的),女人总是在男人的保护下;唯一的问题是,要知道在结婚后,女人是否还屈从于父亲或者哥哥的权威—这种权威也扩展到她的孩子们—或者转到丈夫的权威之下。
————列维·施特劳施

女人同男人没有独立自主的关系,它的另外一个佐证是女性总是居住在丈夫家中。女性在图腾崇拜中地位重要,在领地结构中次要。但因为有意识地构筑出的图腾崇拜,其重要性远远赶不上领土结构,因为领土结构才是人们生产的场所。在这领土上繁衍生息的人们的两种观念,宗教的和经济的,互相渗透。女人先结婚再生孩子、两个部落间进行女人和物品的交换、女人受到兄弟和丈夫们的保护,都是例子。不过经济的观念压倒神秘的观念,丈夫更关心儿子而不是侄子(因为他们有共同利益和亲情的关系),他作为父亲自我确定。也因此,一个社会发展到了人自我意识,并且要将这意识外化时,社会便趋向父系。
当女人的神秘尚未消散,作为女神出现时,也是男人把她放在这个位置。女神是通过男性意识创造的概念被把握的,男性也不曾放弃权力。这权力归根到底来自男性的超越性。男性即使没有实际方法完全统治女人,也时刻意图摆脱她。从这种意图出发,可以恰当解释异族通婚的习俗:男人期望拥有他“不是”的东西。

新阶段的女人

到了下一个阶段,女人的威力消失,价值也因而被贬低。之所以说人类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因为她的威力来源于男人的弱点,她体现了神秘的大自然。农民不得不服从土地天候,受外界力量摆弄的他把这种情况反映在意识中,便是图腾崇拜。工人却根据自己的意图制作工具,他在其中确立自己为至高无上的意识。

  • 农民——工人的对子更像是一个象征,读者不应拘泥于字面意义。农民象征的是被动,无从作为;工人则是主动,大有可为。工人也在土地上劳作,但他知道人能让土地变肥沃,休耕也能使之后的收获可持续,他在积极地改变世界。

父权制的胜利在于历史伊始,男性就因生理优势自我确定为主体。生理优势不仅指膂力,还指他们不用承担生育。抽象地来说是他们不用困在重复性和内在性中,而可以尽情挥洒超越性;而她们势必要被内在性缚住手脚。

工具给生产带来的希望没有变成女性的希望,没法子弥补女性的生理劣势。因为女性被排除在人类共在之外(似乎说的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种属,联合,合题之类的东西。而且要理清这个论题,你还得说“工具之成为希望仅仅是对于人类共在来说”。这句话是空洞的,因为问一问为什么工具仅仅对于人类共在才有意义,你又回到了原点)。女人的生产能力的较低一等不能解释这种排除。她在生产分工中同他不同,又承担着生育职能,不可避免地成为他者(前文陈述),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征服的对象。这套逻辑是相当明显的存在主义观点,存在主义的观点贯穿全文。

下段加粗字体看不懂

女人由于生育而受到尊敬和畏惧,是异于男人的他者 ,具有他者 的令人不安的特点,即使在她依赖男人的时候,仍然以某种方式掌握男人;主人与奴隶的关系的相互性对她来说如今已存在,因此她并不被贬为奴隶。

是说被意识到了吗?前文谈过主人奴隶存在相互的需要,关键在于主人对奴隶的需要不被承认,意识,确定。

父系计算代替母系计算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意识形态指导了观察,这观察又巩固了意识形态。他性就是否定,那就是 。本质与他者就构成了善恶二元论。因此女人注定作恶,也就应该受到限制和压迫。男权社会也有对女子的赞扬,但这女子须是守妇道的,换言之就是顺从男权秩序。从这里也可看出对女性的攻击不同于政党倾轧那样至死方休的攻击,因为他者对本质必不可少,所以必须让以受控的方式融入社会。

女性与所有制

物主在财产中异化了自身的存在(存在主义观点看来,这种将本质的外化的需求是根本性的,私有制仅仅只是这种需求的一个确定。这里有一个同马克思主义的张力),财产越过生命而存在,也就提供给物主 “永生”的前景。然而财产之为财产必有一个拥有者,只有财产属于拥有者的后代,而后代属于他的情况下,财产,物主的分身,才能长存不变。于是男人既不愿同妻子分享财产也不愿同她分享孩子,并且为了一代一代的“永生”,继承人也必须是一个男子。如此能解释一夫多妻、女性“嫁入”夫家、死者的妻子再嫁给兄长种种压迫女性的传统。从反面来说,如果不存在私有制,也不存在相应的家庭。女性的命运便大大改善。斯巴达社会就是这样的例子。
其后作者主要陈述罗马女人的权利演进。这两部分组成了第二部之四。

中世纪的女性

基督教传统助长了对女性的压迫,但和这压迫并行不悖的是日耳曼传统。日耳曼传统中的家庭处于母系血统和父系制氏族部落之中间态,她附属着两个家庭,父家和夫家,因此实际上无权却被人们承认有权。这个传统延续到了中世纪;不过中世纪的法兰克人拒绝这个传统。
普遍来说,中世纪的女性状况十分不稳定,因为领主权和财产权、公共权利和个人权利存在混乱。直到十一世纪,秩序建立在暴力上。女人不能掌握封地,因为她无法保卫它,即使名义上拥有封地,在事实上她的封地连同她自己却整个地属于监护人或者丈夫。骑士爱情作为一种反面,在正统风俗之外生存着。封建时代末期,女人获得了一点地位。变得强有力的王权施加到领主身上时,他们便失去了大部分权力。王权对领地的控制让领主不用再以暴力保卫领地,领地变成了普通的财产,两性也没必要被区别对待。不过女性仍然没有得到完全独立,因为结婚女人的从属状态对社会还是有用的(前文对私有制的论述)。越是在社会方面和经济方面强大的男人越是起着家长的权威,越是赤贫的夫妇反而越像共同伴侣,相互依存。
十六世纪,认为女性具有神秘魔力的古老观念完全消失在各种风俗中,受罗马法影响的欧洲各国法典对已婚女人施以严酷的压迫。这压迫的一个后果就是存在卖淫。资产阶级家庭形成,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时,必须让男人在家庭外寻欢作乐。

另外解释一段话:

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法国单身女人的处境;她享受到合法的独立,与妻子受奴役的地位对比鲜明;她是一个异常的人;因此,风俗急匆匆地要收回法律给予她的一切;她拥有一切世俗权利;但这是抽象的、空洞的权利;她既不拥有经济自主,也不拥有社会尊严,一般说来,老姑娘躲藏在父亲家庭的暗影中,或者在修道院内找到她的同类,她在那里要么不服从,要么犯罪,没有其他形式的自由,如同衰落时期的罗马女人只有以生活放荡来自我解放。只要她们的解放是 否定的,这种否定性便是女人的命运。

否定的解放应该理解为:她们之所以自由,是因为 没有变为结婚女人,单身女人是结婚女人的反题。
这个时代中女人很少有行动的机会,劳动阶级中性别不平等几乎不存在,可是经济压迫夺走了所有劳动者的所有机会;资产阶级中的性别压迫极为严厉;只有女执政者或者圣女才获得社会的支持去赢得地位。前者拥有巨大的政治权力,后者过着独立于男人的修道院生活。
下一段谈到了“女人之争”,很奇妙的一个历史事件。总而言之,作者的评价是:

事实上,这场争论只间接地牵涉到女人。谁也没有想过为她们要求不同于加在她们身上的社会角色。更确切地说,是要对照教士的生活和婚姻状况,就是说,这是由教会对婚姻的态度模棱两可引起的男性问题。

作者认为“争论”仅仅反映了社会态度,却不会改变社会态度。

女人的法定地位在十五世纪初到十九世纪几乎不变,但在特权阶级中,实际地位却在变化。文艺复兴不分性别地孕育出了许多强有力的个性。这其中杰出的女子却往往是高级妓女,以精神自由和作风自由而得到了行动的机会。之后的几个世纪,放荡仍然是自由的主要形式,日常道德一样严格。十六世纪这种机会很不平均。十七世纪的女子在沙龙中大放异彩,她们没有投身于建设世界,因而有闲暇去交谈、艺术和文学。广博的知识和随之而来的威望让她们终于开始干预男人的世界,参与政治阴谋。十八世纪的女人得到了更多自由与独立。风俗仍然严厉,在上升阶级资产阶级那里更为严厉;但解体的贵族阶级却允许上流社会女人最大的放荡,聪明的女子从中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女子的处境总体来说较为有利,但舆论还是相对敌视“女才子”。另一方面,十八世纪的民主和个性自由思想支持另一种稍弱势的舆论潮流。

资产阶级革命与女性

在整个旧制度时期,劳动妇女拥有了最多独立。不过这种独立仅仅建立在艰苦生活中,在其它领域里胆怯和顺从的传统重如泰山。而资产阶级女子,与家庭结合得太紧密,在家庭中她又只是一个附庸,于是她不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发出声音。相对的,劳动妇女要得到到过寄生生活的太太得不到的权利便成为可能。
法国大革命期间,女人得到了一些自由,这自由全来源于无政府状态。当社会重新组织起来,女人再次被纳入性别压迫中去。机器的发展,促进了劳动阶级的解放,如上文所述便也推动了妇女解放。工厂劳动给女性带来了部分的解放,它的另一个侧面是因性别压迫而更强烈的经济剥削。无产阶级运动和女权运动也没有十分紧密的团结。女工对男工来说首先是一个威胁,只有女工加入到工会生活中,她们的利益才同工人阶级的利益调和起来。
女性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生育与生产的冲突。生育从历史之初就限制着妇女参与生产活动。这里还有一个人类的特殊性:雌性动物有发情期,以便在生育间歇休养生息;人类的生育却不受天然限制。堕胎在十九世纪不被宗教和法律允许 (有趣的事实是罗马法不反对堕胎,仅仅把胎儿当成一块肉,是基督教给胎儿“注入灵魂”,影响了整个西方。一种制度表达一种现实。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十九世纪的堕胎还被看成“对国家犯罪”,想必也是同一种现实的另一回响),尽管不被允许,堕胎和其它节育措施一同现实地发挥自己的力量,生育变得受控。
作者认为参加生产和拜托生育的合流共同解释女性处境的变化。这变化是什么?

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地产较之动产的重要性减弱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原则失去了它的力量。资本的流动性使拥有者不是被他的财产所占有,而是单方面拥有它和支配它。女人正是通过财产基本上依附于丈夫,如果财产被取消,他们的地位就是并列的,甚至孩子们构成的联系,也不能与利益的稳固性相比。因此,个体相对于群体得到确立;这种演变特别在资本主义的现代形式取得胜利的美国令人瞩目:离婚在那里很流行,丈夫和妻子只是暂时的合作者。

  • 她说资本的流动性让拥有者不被财产占有而单方面拥有和支配它,她说的可能是资本不把人束缚在土地和这范围内的社会上,不过听起来总觉得很天真

除了经济之外,政治上要求公民权利的运动也愈演愈烈,同社会主义运动也走得越来越近。

作者说:“整部妇女史是由男人写就的。”(女权运动不是砸烂旧制度的暴烈行动,两性不能相互脱离而存在,女权运动必然是改革而不是 革命,社会的旧秩序加诸其上)

女人从来没有构成一个独立的阶层,事实上,她们并没有力图作为女性在历史上起作用。要求女人作为肉体、生命和内在性,作为他者 出现的理论,是男性的意识形态,绝不表达女性的要求。大多数妇女对命运逆来顺受,不想做出任何行动;企图加以改变的女子不想封闭在她们的特殊性中,不想使它获胜,而是想加以克服。当她们进入世界的进程时,是采取男人的观点、跟男人保持一致。

女人没有作为女性起作用,因为不跳出特殊性,那她只是他者,不起作用;一旦跳出却又变成男性。男性垄断了主体。(不知道这段在讲什么,为什么不讲讲什么是“力图作为女性”起作用?“女性”这个词的用法太含混)
而放眼作者所处的时代,她说性别平等从不曾实现。(“男人和女人在经济上构成两个阶层”,这句话是不是翻译问题?阶层如果是当“碎片化的阶级”来用的,那就完全不对头。她可能是想说:在经济等级的天梯上存在两条并行轨道)

娱乐至死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柏拉图提出过一个观点:应当聚焦于人类会话的形式,并承认这种形式强烈影响思想内容,因为容易表达的思想自然会成为一种文化。
“会话”指人们传递思想感情的整个的方式,绘画、雕塑、音乐无所不包而不局限于语言。尤其要强调这之中公众话语的形式如何规范,甚至决定话语内容。作者举例说:

  • 原始的烟雾信号的形式便排除了用它表达哲学的可能;
  • 相较于广播讲话,电视讲话必然要求讲话者形象端正。
  • 没有电报迅速传递消息,“今日新闻”便不存在。这是说,遥远地方发生的爆炸性事件的的确确发生了,可是我们无从得知,这事并不会被纳入我们的文化生活之中。从反面来说,古代世界只能用信件传递消息,就对绝对不存在“今日新闻”。
  • 从作者举的例子还可以看出,他说的 **“形式”,更多是物质载体,技术成就。**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基督教禁止信徒膜拜某种具体偶像。如果不认为形式影响内容,就决不可能有这种戒律。
作者受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影响,不过点明了媒介作为隐喻和信息判然两别。作者嘴里的信息有点像哲学里的existence,媒介是一个透镜,以自己的方式折射真实。不过如果你取消了existence;再把媒介拓展一下,视网膜、嗅黏膜、耳膜都是媒介,作者的观点就是“媒介即信息”。毋宁说作者的论证激烈地要求你取消existence。

文字作为一种媒介,把语言从声音拓展成图像,把语言“凝固”下来,不仅把过去凝固到现在,还把现在凝固到未来。后文谈到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转移成以电视为中心的文化,这段论述为其张本。

第十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电视教育节目重塑了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它们有如下区别

  • 教室是社交场所,电视是私人空间。
  • 与教师存在互动,与电视不存在互动。
  • 学校学习中会强调语言的发展,电视只提供图像。
  • 上学是强制的,看电视是松散的。

第二性 第一部

导言

什么是女性?

女性首先是作为一种相对性而存在的,是一个他者。他者这个概念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性的材料,而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思维范畴。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主体——他者的对子是一个相对的对子————对于“他者”来说,“主体”就是一个他者。在性别范畴里,男性却成为绝对的主体。这分别的原因在于女人是整体中的他者,在人类这个范畴中如此对立先天存在。

对立的结果为什么是男性统治?如此统治为什么似乎在当代才开始被动摇?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已经被做出无数回答,然而由于这些回答者都是男性,女性又作为他者存在,这种情况难以让这些回答做到不偏不倚。(那么应当由本书,由一个女性作家来作出不偏不倚的回答)

对女性权益的探讨离不开对幸福概念的确立,《第二性》采用的观点是一切主体都是通过计划,作为超越性具体地确立自己的;它只有通过不断地超越,朝向其他自由,才能实现自由;除了向无限开放的未来扩张,没有其他为当下存在辩解的方法。存在主义的女权观关注的即是女性在现在的境遇下夺取这种可能的方法

  • 作者对大纲说明如下:

    毋庸置疑,如果我们假设,有种生理、心理或经济的命运压在女人身上,这个问题就会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将以讨论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人的观点开始。随后我们将力图从正面指出,“女性实在”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女人被界定为他者 ,按男人的观点看,其后果是怎样的。我们将按女人的观点描绘她们固有的世界;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女人竭力摆脱至今给她们划定的范围,尽力参与到人类的共在 中遇到怎样的问题。

从生物学探讨性别

异质的配子存在找不出原因,同时异质配子的存在难以用来具体界定两性。历数对两性的本体论哲学探讨(目的论的),并没有正确地回答两性为何被如此这般划分。历数对两性的经验论哲学探讨(机械论的),亦是莫衷一是。
从具体现象上来分析:

从根本上来说,两个配子的作用是一致的;它们一起创造一个有生命的存在,两者消失其中,又超越自身。在制约繁殖的次要和表面的现象中,正是通过雄性因素,新生命的诞生所必需的处境多样性才能起作用;正是通过雌性因素,这种诞生才凝聚在一个稳定的机体中。

然而,这个小小的结论不能拓展说是女人应当待在家庭中。微观世界并不是宏观世界的完备缩影,配子的关系也绝不是两性的关系。
从个体上着眼,不同种类的生物,从低级到高级,它们的生命逐渐“个体化”。在低级物种中,物种通过各种途径吞噬个体,个体的目的无非是种群的繁衍,不过在这样的境况下,雄性呈现出一点“个体化”:它占据主动,同时存在与繁衍不相称的冗余功能;在更高级一点的物种中,繁殖在维系物种的同时也创造着新的个体————这“新”的基础正在于个体拥有特殊性,因为若没有特殊性,个体也就不成为其个体。

  • 此段还谈到了

    令人注目的是,延续物种和创造新个体分为两个时刻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延续物种”被判定为一个“时刻”。除开这个疑点外,作者在这段似乎把受精卵的产生视为“延续物种”;把受精卵完全发育成熟的时刻视为“创造新个体”。

下面波伏娃说:

正是在哺乳动物中,生命具有最复杂的形式,最具体地个体化。于是两个生命时刻分开了:维持与创造,以确定的形式在性别中分工。

最彻底的个体化似乎指哺乳动物中与繁衍不相关的部分发展得最丰富最彻底;维持与创造的性别分工指的似乎是雌性负责“维持”,具体的哺育,而雄性负责“创造”,指的是射精促使精卵结合。有个问题是:射精这种行为为什么被视为“创造”?作者的观点似乎可以从以下几句话中做出一个侧写:

  • 而雄性在性方面采取主动

  • 但尤其是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中,雄性强加于雌性。

  • 是雄性主动地进行交媾。

  • 毫无疑问,雄性使用的器官也是物质的,但是这器官以有活力的面貌出现,这是一个工具

  • 可是,性爱却是被雌性直接感受到的,就像一件内部的麻烦事,而不是像与世界和他人的一种关系。

    这就是说另一方面,性爱对雄性来说是对世界和他人的一种关系。

总而言之,我认为该段并没有直接回答“雄性”为什么“创造”,这些生物学的论据更像是人用人的社会范畴加诸于生物之上。这里的理路不是从普遍到特殊————从哺乳动物到人,而是人的范畴在哺乳动物相关的材料中回响。该段以种种论据具体回答的是:雌性的个体性让位于种族性。也就是雌性的个体发展让位于生育职能。
作为一个反面,陈述雌性的时候雄性的“超越”被作为一个对照时时提起。雄性的“超越”指的是精子作为雄性的一部分,在射精时进入他者,成为一个新生命。在此雄性短暂的超越个体性,尽管马上又回到个体性中。雄性的超越包含了自我分裂和自我确定,自我分裂不知道什么意思,文章中似乎提到了个体从群体中分裂,但自我摆在这里悬而未决。自我确定好像指雄性身上的闪光羽毛甲片等,抽象地说即是主体性的高扬。

下一段出现了创造与维持的抽象定义

维持是否认时间的分散,是在迸射的时候确定延续性;创造是在时间的统一中让难以压缩的、分离的现时爆发

这样的情形同样出现在人类身上,而人类的雌性跟戏剧性地经历这一切。这是说这整个历程中存在着激烈的个体与物种的搏斗(似乎是说生育功能的发育完全对于女性来说更像是拖累)。“物种”不仅制约着人,也维持着人,阉人逃开了“种族”的制约,但却更像退化的人。

如上种种生物学论据构成《第二性》所述女人处境的本质因素。但生物学的命运不是永恒的命运,因为动物的种恒常不变,人的种变化不居。与此同时,对人的说明必须要放在社会这一“第二自然”中才能讲得通透。

  • 但正是通过接受既定的方式,人才建立既定的真相;自然只有被人的行动重新掌握,对人才有实在性,人自身的本性也不例外。

    先有“接受既定”,才有“建立真相”。这句话跟存在主义勾连颇多。不过水平所限难以阐释清楚。

从精神分析探讨性别

精神分析认为除非被赋予人的意义,否则任何意义都与心理生活无关。因此自然并不确定女人的心理,女人在情感中使自然重新为其所用才得以确定。首先作者回溯了精神分析里最传统的观点,也即弗洛伊德的观点,陈述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性发展史。
作者批评精神分析对“存在的选择”视而不见,将它与冲动和禁忌割裂开来,于是无法解释冲动和禁忌,因此只能无可奈何视它们为既定。部分看到选择的重要的精神分析者,却没有回溯到被社会承认的价值其本体论根源。所谓本体论根源,即是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发现身体和性的意义。尽管如此,精神分析仍然得到了一些成果,因为在一个时间点,同一个社会向它的成员展示同一个世界。象征即是通过这种共同制作出来的。存在主义观点能解释许多内容,比如通常给予阴茎的价值能通过主体的异化倾向得到理解。

结论是:第一,女性的性欲应当被视为同时包含了吸引和拒斥两者。第二,重要的是,女性的行动应当被放在价值世界中考察,加之以自由的维度,而不是视其为机械反应的结果。

从历史唯物主义考察性别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阐明了十分重要的真理。人类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一个历史现实。人类社会是一个反自然:它不是被动地忍受自然的在场,它使自然为自己所用。这种为自己所用不是一个内部的和主观的活动,它客观上在实践中进行

  • 在实践中进行给予了对自然的人化类似“客观”的一个维度

恩格斯所述“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来自于妇女因体力限制只限于从事家务劳动,这劳动在原始社会中保证了妇女占统治地位,生产力发展后却限制了妇女的地位。经济压迫是社会压迫唯一的原因,所以妇女的解放要求的是经济解放。但这种解释中缺少了最重要的一环,母权社会下的群体所有制如何过渡到了父权的私有制。
作者运用存在主义的观点解说这一过渡。
私有制中个人占有财物的概念只有从生存者的原始条件出发才能得到彻底解释。首先主体将自己的存在判定为自主的、和世界分开的,不掌握客观上满足意图的方法,意图就只能停留在主观、内在、虚幻上。因此在人的原始条件下,他若孤身一人则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无力,只有结合在部落这一集体中才能使他感到拥有掌握世界的力量。他选择了作为积极主动的主体去掌握工具,这是其一。主体还愿意靠斗争、挑战等等去体验一种主宰意识。为了使这争斗具有交换礼物的宗教节日的形式 (why?)————具有这种形式的争斗成为经济竞争。从首领到普通成员逐步要求得到个人财产。这又是其一。生存者有异化的倾向,人在异化中才能把握自身。个人要求自我实现,因此他意图将什么东西收为己有 (从哪里冒出来的“自己拥有”的概念?)
从私有制中尚不能直接得到对妇女的压迫。
女人劳动能力的局限仅在具体的条件下才构成局限。男性的超越性要求他拓展生产力,同时又因为人意图自我确定,人用“他者”这一范畴思考,人拥有统治“他者”的原始欲望。这里才得到了对妇女的压迫。
这种压迫具有特殊性,不能简单划归到普遍的阶级压迫中去。

  1. 无产者时时刻刻在意图作为阶级消失;但女人不会作为性别消失,而只是要求取消性别特殊化的后果。
  2. 女性不是单纯的劳动者,她还是个生育者。在性行为中女性不仅投入一般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投入“本质”————性行为不能被纳入社会性中去。性不能够被社会加以强行管制,最多只能够设置一定的限制使得它被促进,被抑制。

总的来说,历史唯物主义没有看到特殊性而只看到一般的经济实体。


一段引文能对上两章做出总结。

弗洛伊德主义的价值来自认为生存者是一个身体,它作为身体面对其他身体感受自己的方式,具体反映了它的存在处境。同样,马克思主义的论断中属实的是,生存者的本体论意图,根据提供给他的物质可能性,特别根据向它展示的技术的可能性,具有具体的形象。但是,如果不把这些可能性融入人类现实的整体中,仅以性和技术是什么也不能解释的。因此,在弗洛伊德那里,超我提出的禁忌的自我的冲动就显得像偶然的事实;在恩格斯关于家庭历史的论说中,最重要的事件似乎按照一种神秘的偶然性的任意行为意外地出现。为了发现女人,我们不会拒绝生物学、精神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贡献,但是我们认为,身体、性生活、技术只有在人以存在的总体观点把握它们的时候,才具体地存在。体力、男性生殖器官、工具的价值只能在价值世界中才能确定,它受到朝向存在超越自己的生存者的根本计划的制约。

两种理论中的裂隙被存在主义填补。

liberal feminism

introduction

liberal feminism

  • It is like a example. Many feminist theories react to it.

Main thrust: the subordination of women is rooted in specific social environment. It needs to be reformed.

radical feminism

The environment which oppress women must be ripped out focusing on sex, gender and reproduction.

  • Radical-libetarian feminism think androgyny is the cure.
  • radical-cultural feminism think what matters is the low value the patriarchy assigns to feminine quality. But some one object that feminine quality itself is something constructed by men.

    Marxist feminism and socialism feminism

    None can achieve real freedom in a class-based society especially women.

  • socialism feminism emphases the oppression of patriarchy
  • and also their interaction

All of above are macrocosm theories. Now we change to some microcosm theories


psychoanalytic and care-focused feminism

  • Freud paid attention to Oedipus complex. Girls' id which submitting to ego is incomplete compared to boys. As a result, she becomes ruled instead of ruling, becomes periphery of culture. Feminists in such a background think Freud's opinion is not essential. Traditional opinions assigning to female quality was consequences of actual experience.
    • A new generation of psychoanalytic feminists turned to theorists such as Jacques Lacan for more insights into the psychosexual dramas that produces "man" and "woman".But it rises a new question "why women 'choose' to be oppressed"
  • Care-focused feminists do not emphasize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Instead they stress boys' and girls' psychomora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