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的作用

读哲学史的一种动机是博物学家的动机。人在哲学史里看到形形色色的思想观念被罗列出来,它们在内容上可以互相矛盾,在形式上可以截然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是前人发自内心的思考。人对此感到惊奇——哲学家们在理论上的努力令人肃然起敬,必须承认这些学说都是思考者们存在的明证,但思考着的人思想差异竟能有这么大!于是“惊奇”推动人去了解哲学史。“惊奇”就是发现世界的另一张面孔,在一个瞬间,世界本质上依旧,但人对它的解释却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在接连不断的“惊奇”中,思维想要找到真正不变的东西,想要真正去把握存在。对于特定的学科来说,它关注的目标,它的手段,它同其它学科的关系都有可能变化,但总体上是相对稳定的。经济学几百年来就是关注人们的交换活动。经济学里有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争论,不过全都限定在一个大致的框架内。哲学从关注自然,再到关注实践,其后变为神学的婢女,之后从神学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成为理性对自身的批判,最后又把自己的任务限定为玩弄符号。不光哲学的对象总是在变化,哲学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或是从一种迷狂中得到真知,或是从学究式地研讨中得到真知。种种差异,不一而足。

流变不定的哲学史,它的核心的的确确被黑格尔把握到了——哲学史就是意识本身的自我认识。严格地讲,黑格尔说哲学史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但用上“绝对精神”这个词就把我们限定在黑格尔思想的阴影下。哲学史的核心就是“意识”本身的自我认识。意识在各人身上都是相同的,但因为成长历程的不同,意识更倾向于不同的对象,于是不同的意识看起来像在制造不同的产物。但有句话叫“文如其人”,一个人写不同的文章,都是在从不同的视角表现他自己。造物主如果不创造,就不能深刻表现自己,因为在造物中更能见到造物主的性情禀赋。对于意识的造物也是这样。虽然任何知识盖莫能越出意识的工巧,所以任何知识都可以体现意识的工作,但是哲学最直接地体现了意识的工作,因而哲学史就是研究意识本身的最佳材料。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但是一个人即使出生在当代,也只是潜在地是当代的意识而不是现实地是当代的意识。一道幼稚的意识,必须重走一遍人类意识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站在时代的前沿,成为当代的意识,把握到时代的同时也把握住自身。于是,意识想在任何领域自身认识,对这一领域历史地了解就必不可少。哲学史是一条贯穿始终的道路,真正的思之事业。所以,对哲学史的学习最能让意识把握自身。

《哲学史的作用》上有3条评论

  1. 有一个问题,就是本来能用非常诙谐轻松的语言表述出来的自我发现过程,为什么看黑格尔这些人的文章就觉得枯燥无味吗,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系吗,还是跟其本身的坚持有关系

    1. 我觉得正如你所说,一个是和当时社会背景有关系,对于他们那代人来说可能这就是比较正常的说话方式,那些概念也都是他们很习惯的概念。二就是哲学家本身的坚持,他们长久地思考,自然而然地关注到了自我发现过程中许许多多的细节,他们越是思考越是发现这些细节无法回避,也就是说不能忽略这些细节去阐述自我发现。那么他们的想法落笔成文,就会关注到方方面面的细节,如果我们自己和某个哲学家频率不对,共鸣不起来,也许就会觉得他尽说废话。我觉得也没必要强求非要看某个哲学家的作品,只要对的上胃口就行了,如果特别有共鸣,哲学家关注的那些细节在自己看来就不是琐碎,而是为自己提前探好了路。

      1. 哈哈,好的,比如哲学啊意识啊思想这些的,现在也叫做灵魂吧。仔细想想或许是不同的时代表达方式不同。现在的表达方式越来越简洁了。
        啊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来了塞斯书上说的,如果没有死亡,人们还会创造死亡那句话。
        以及烟鱼肚跟我说的,一个灵魂可以选择体验角色,也可以选择不体验(退出,屏蔽,流产等)
        就是觉得灵魂这种东西的创造力真是令我想象不到
        刚刚做梦梦到自己在认识到一体化(世界是一个整体,所有东西的灵魂都可以共鸣)之后,我发现我二元化也更好了哈哈哈笑哭
        就是能屏蔽一切的共鸣只感受自己,就很神奇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