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可普遍化检验

伊曼努尔·康德,震撼世界的哲学家,建立过一个庞大的道德理论体系。他说本身就具有道德价值的只有“绝对命令”,无条件的命令本身。而绝对命令之所以有道德价值又同康德的认知论勾连颇多,此处按下不表。绝对命令的诸多形式中的一种被表述为“你要仅仅按照你同时也能够愿意它成为一条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去行动”。这一表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件工具,能够确确实实地检验一种行动的道德价值。围绕它有着浩如烟海的讨论,反驳与再反驳。我希望对一种广为人知的驳难做出讨论。

康德把实践理性确立的绝对命令看做是最高的道德原则,这个原则可以用来判断任何一个行动在道德上是对的还是错的。判断一个行动对错的方法是,先看这个行动是依据什么准则做出的,然后看行动者能否一致地意愿这个准则成为一个普遍法则,当他的意愿中没有任何矛盾时,该行为就是允许的或正确的,否则,该行为就是不道德的。

一种驳难说:一些合理的行动不能通过可普遍化检验。可以用一个思想实验引出这一条。华东师大十一点半刚下课时食堂有很多人,想在此时吃饭就要排很久的队。如果我等到十二点半再去,人就会少很多。那么如果我意愿:我将十二点半去食堂以便不用排长队。对于日常的道德直觉来说这是很合理的。有人愿意花时间排队早点吃饭,我不愿意,那我就晚点去,虽然要饿一会儿,但是满足了我不用排队的需要,另一方面还使早早吃饭的人不用排得那么长。然而它却通不过康德的普遍化检验。如果“我将十二点半去食堂以便不用排长队”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那就是所有人都会十二点半去食堂,以便于他们不用排长队。显而易见,所有人都十二点半去食堂会导致空前的拥挤,所有人都得排长队。一个无可非议的做法,却通不过康德的可普遍化检验。康德的理论有问题吗?

康德的可普遍化检验是绝对命令的一种表述,而该表述指向的是准则,规整准则本身。“我将十二点半去食堂以便不用排长队”看起来是一个合乎情理的准则,它通不过可普遍化检验这事让我们质疑康德的工作。不过,它真的有那么“合乎情理”吗?为什么恰恰是“十二点半”?我们当然可以想象某一天,学校因为突发疫情,向停留在教学楼的全体师生下达了原地等待核酸检测的指令,各项工作完毕后,恰巧到了十二点半,老师学生一窝蜂地涌向食堂,人满为患。可见“我将十二点半去食堂以便不用排长队”本身就不是一个必然实现的准则,而是建立在流变不定的现实上。在这个例子里,你也许会说:“这是极为特殊偶然的情况,十二点半去食堂在华东师大一般就是不容易排长队。”,不错,“在华东师大”里,这本身就说明了一种条件性。不过在核酸检测这个例子里,这种条件性强烈地暴露出来,我们不会停留在这里,而是探索更进一步的东西。“十二点半去食堂能不排队”需要大家普遍在十一点半去吃饭,而之所以大家都在十一点半去吃饭又是因为学校的教学日程安排。“十二点半去食堂”本身便是一个孱弱无力的准则,受到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通不过可普遍化检验,我们朴素的道德直觉会认为此事超乎常识,因为我们认为:康德的理论判定它是“邪恶”。但通不过检验有很多原因,该准则通不过不是因为它邪恶,而是因为它平庸,武断地要求“十二点半去食堂”,因为太着眼于感性的直观现象而无能为力成为道德。

你也许会说:“也许它太平庸,不过连错峰吃饭都不允许的道德理论还是早点丢掉吧。”这话反而击中了要害。不加区分“错峰吃饭”和“十二点半去食堂”正是朴素的直觉之所以出错的原因。人所意愿的其实不是“我将十二点半去食堂以便不用排长队”,而是“我将选取人相对较少的时段去食堂以便不用排长队”。那么,后一种表述面对可普遍化检验表现又如何呢?如果所有人都意愿“我将选取人相对较少的时段去食堂以便不用排长队”,那么,人们会逐渐根据他人的行动来修正自己的行动。在自然的必然性下,最后人们的用餐时间会均匀分布在食堂的营业时间,每个人都达到了“不用排长队”的目的。该表述通过了可普遍化检验。

有的人可能会再作攻击:“好比海关宣称查禁非法货物,但偷运者把非法货物伪装一番后就能通关,只能说明海关工作人员浑浑噩噩度日。同理,改一下形式就能通过检验,只能说明这个检验本身没什么价值。”但这真的只是“改一下形式”而已吗?原表述中的“十二点半”着眼于一个感性的直观,“选取人相对较少的时段去食堂”反而说出了错峰用餐背后真正的根据,因而是更深刻更有价值的,因此也足以成为一个准则。如果“十二点半用餐”真的成为一条准则,成为道德的铁律。那么如果情况像核酸检测的例子一样,大家都只能十二点半出发吃饭,我因为不在教学楼而能十一点半正常吃饭,无论是为了之后的人少排队还是为了满足我个人的食欲,我都应该十一点半吃饭。然而根据“十二点半用餐”的道德律,我反而做了不道德的行为。于是,可普遍化检验筛去了这种准则,筛去了过于死板僵化,无能为力成为道德的准则。而道德直觉真正关注的“我将选取人相对较少的时段去食堂以便不用排长队”的准则得到了允许。因此,与其说康德的可普遍化检验破坏了道德直觉,不如说他的可普遍化检验提纯了道德直觉。

《康德的可普遍化检验》上有1条评论

  1. 啊,康德在探索如何创造出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理论。这种理论能指引着所有人进行共鸣。恩,可以。然后你重现了康德的思路,让我明白了他为啥那么晦涩。
    估计就是在讨论怎么创造这些准则的规则吧。啊不能说是准则,就是让所有人都实实在在执行和认同,很日常的东西。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