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

一个经济体想要生产某种产品A,势必要付出机会成本。它用于生产这一产品的时间、劳动力、资本,本可以用于生产其它产品B。既然选择了生产A,那么机会成本就是本可生产的那些B。在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假设,也就是 生产要素是可以通约的。 时间是可以通约的:用于打扑克的时间,你当然可以用来打麻将。然而一些要素不可通约,生物学家不能出产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家不能出产生物学论文,你不能说出产一篇生物学论文的机会成本是n篇经济学论文,这没道理。两者是不可通约的,因为它们的生产要素是不可通约的。
如果把眼光放在可通约的产品A、B上。先把问题弄简单点,我们说它们的所有生产要素皆可通约。再给定

  1. 甲经济体生产一商品A的生产要素可用以生产$x$商品B,则甲经济体生产一单位A的机会成本是$x$B,生产一单位B的机会成本是$\frac{1}{x}$A。
  2. 乙经济体生产一商品A的生产要素可用以生产$y$商品B,则乙经济体生产一单位A的机会成本是$y$B,生产一单位B的机会成本是$\frac{1}{y}$A。
  • 这其中包含的第二假设是不同经济体生产产品需要的生产要素不同

的确,所有这些产品其实还有用货币度量的成本,你会想为何不直接用成本度量呢?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做出一样选择便是同时放弃其它一切选择,成本这个概念仅仅指向我们放弃的货币,而货币之所以有意义其实是因为它指向可交换的产品,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机会成本呢?机会成本这一概念直接指向可交换产品本身。再,货币的价值仅在于度量一切,徒有货币则其全无价值。然而人们往往产生幻觉,认为货币本身就具有价值,这也会阻挠思考。于是我们使用机会成本度量商品。

于是,只要$x\neq y$,再据不等式的性质,甲乙经济体间不会有某者一无是处。这就是比较优势。

我们还可以考虑有许多商品的情况,若有产品A、B、C,则每一个产品拥有两个不同的机会成本。这两个机会成本可能互相打架,即使只把眼光放在三者之一,我们都难以判断哪国拥有优势。

甲经济体 目标产品 A B C
机会成本 / / / /
A / 1 $\frac{1}{2}$ $\frac{1}{3}$
B / 2 1 $\frac{2}{3}$
C / 3 $\frac{3}{2}$ 1
乙经济体 目标产品 A B C
机会成本 / / / /
A / 1 $\frac{2}{3}$ $\frac{1}{4}$
B / $\frac{3}{2}$ 1 $\frac{3}{8}$
C / 4 $\frac{8}{3}$ 1

可见,对单一产品A的比较都难以做到。也许我们可以用加权的办法,把多种机会成本划归为一。此外,我们到这里为止,都假定生产要素可通约。有时生产要素是完全不可通约的,这种情况不需考虑,因为完全无法比较。然而“完全不可通约”和“完全可通约”终究只是理论的抽象,现实不是这样的。产品A、B的生产要素的集合可能是两个交集不为空的不同集合。思路应该还是把“不可比较”的要素化为“可比较”的要素。

《比较优势》上有1条评论

  1. 可转换,如果是衡量一种精神层面的产物也可以借用。比如说一条新闻带来的影响。一个理念带来的影响。感觉也和经济的这种,选择了这个,就不好选择那个有关。
    最后一句话我强烈赞同。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