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印象

黑格尔全部哲学的发端在意识上。意识在活动着,这是无可辩驳的。同时,任何表象,或许看起来像是超出意识之外的,是自在之物。不过它们的存在全仰仗于意识。的确,我们会感觉到有个更广大更深沉的真实,但是“真实”不是真实,其之所以被呈现成意识以为的那样,完完全全出于意识的活动。认识到这一点后,意识便在表象中认识到它自身。这也就是所谓的辩证法,正反合。
因为认识活动,如上所述其实是意识对意识本身的活动。每一个反题都意味着对正题的扬弃,而两者都在意识之中,于是在“正”向“反”进化的阶段,意识感觉自己要被抛弃掉,感到一种害怕。这里出现了“情绪”。
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存在类似的辩证法。不过不知道黑格尔是怎么把辩证法移植过去的。他怎么处理他心问题?
2022.3.25


(和尼采的无限肯定有某种类似。另外,这里的所有词都在最抽象的意义上使用)

  • 否定、否定之否定、自否定是一体三面。否定如果要真正否定,必然否定一切。否定也就必然否定它自己,此所谓否定之否定。于是,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等价。
  • 肯定的自否定,就是说肯定之所以存在,必然是从否定中建立起来的:肯定既然是肯定,那它就不是它所不是的东西。于是否定包含于肯定之中;否定的自否定,就是说否定之所以存在,必然否定了肯定,而它自身既然存在——也就是某种肯定,于是否定包含了对自己的否定。总而言之肯定和否定实为同一,否定与自否定又是同一。这两种抽象(黑格尔用法的“抽象”)的自否定综合起来得到了一个具体的自否定概念,一个普遍的原则。
  • 不知你阅读上述那段绕来绕去的陈述时,有没有这种想法:既然肯定绕回否定,否定绕回到肯定,它们是不是归根结底是一回事呢?的确,二者就是一回事,这是一种真正永恒的运动。
  • 否定、肯定好像和内在、外在勾连了起来。
  1. 不妨考察一下历史吧。怀疑论者怀疑一切,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但他们却偏偏不怀疑怀疑本身。此时怀疑本身便被看作摆在那里,直接存在的,实际上成为一种“肯定”,“否定之否定”。
  2. 这里实际就是意识本身的那个自否定,意识到了这回事,进入了所谓“知性的否定方式”。于是之前的否定被当作某种肯定的东西再次自否定。不过,自否定采取一种“外在”的方式,就是说它所否定的那个东西好像在外界,摆在那里,既定,消极,等待捕获,先天存在的,它还没意思到否定即是 否定。
  3. 自否定意识到了所有这些。生生不息,自在自为的自否定,获得一种本质性。

这里我有个小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个过程不立马完成呢?如果说这里有一个“过程”,那对于自否定来说好像是画蛇添足,因为有某种静止阶段,也就是肯定阶段。黑格尔可能的回答应该是一种无限肯定?就是说意识一俟意识到这个问题,便觉醒自己是自否定,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活动,活动本身亦是活动。这很绕,不过并没有悖论。似乎靠着自否定学说我们明了了一切,但是这种“明了”状态马上就要被“明了”。任何存在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都要被推向最高层。这好像就是黑格尔想说的,纯然的否定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否定之否定其实有点目的论的意思。因为目的就是一种必然。否定之否定绝对必然,否定之复归亦为必然。于是否定,整个广布弥散生生不息的否定便是必然,便是目的。老实说,必然和目的的区别似乎仅仅只是语词的区别,不过这语词的区别实在很有必要。因为目的既然是否定之否定,它本身就有一种否定自身的冲动,在更高的否定中存在的仍然是目的。目的自己看起来是相对静止的,却又激起了运动,全因这种性质,我们愿意称目的是那一以贯之的主体,或者毋宁说主体就是那自否定的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结果是目的复归于自身,其实也就是主体复归于自身。在这复归中主体又给主体带来源源不断的新东西。此所谓螺旋上升是也。

  • 提请读者注意,千万别以为目的就这样绝对静止下来了。所有这些统统是言辞,仿佛数学里概念反复打包的操作。

我们想要发展另一套词汇,如上文所述我们籍由“否定”的概念建立了“目的”的概念,还说“目的”就是“主体”。我们当然还可以有“客体”的概念。“客体”自然应当与“主体”相对,既然相对,我们就设想它是那样一种非主体的东西——魔术即刻发生——它也开始了那否定之否定的永恒运动。不过看起来我们得到只是两个永恒运动,如何把它们勾连在一起呢?说实在的,没有办法。但是两个永恒运动,既然不发生关联,那就是静止,于是又回到了否定之否定那里来。这条路看来是走不通了,那么我们又该作何打算呢。应当这么想,一旦认识客体,主体就要去攫取客体,将那不动的客体纳入否定之否定运动中来。两种表述差别所在,就是前者看似是客观地看待问题,其实预设了一个并未察觉的“主体”;而后者真正是从主体出发,进行“否定之否定”。(再一次,我想说这真的很像尼采。说一条路之所以走得通全在于肯定——“让一切意志说‘是’”)

即使说到这个份上,否定之否定还是有被误解的危险。比如被误解为一种循环论。确实,甚至黑格尔本人都以其来解释一些循环过程,比如质变量变再质变的循环。然而,黑格尔这么讲,是为了揭开它们的面纱。如果事物显得像是循环,静止的,那么必然是非本质。辩证法能真正揭开这层面纱,直达那一以贯之的否定之否定,才算认识到了本质。一切中皆存在这种否定之否定,自然界与其说是连续的不如说的离散的,一切皆是飞跃。只不过某些时候飞跃得较小,我们愿意用“量”来表述罢了。
2022.3.26


意识就是自我意识。为什么呢?意识始终活动,在感性思维阶段,它发现自己面前有一些感性直观物。此时意识还在一种物我不分的阶段,因为一旦它区分了“物”、“我”,就把杂多扬弃成为共相,进入了知性思维的阶段。在知性思维面前,一切好像都是恒久不变的规律王国的一份子。思维之所以能做从感性到知性的飞跃,全靠扬弃——也就是否定。否定是穿插在“规律王国”中间真正的普遍。一旦知性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了“否定之否定”就是“规律王国的规律”,知性便飞升为理性。因为意识已经真正认识到了否定,这种否定如果不运用到意识自身就只是抽象的东西,不是真正的否定,而一旦运用到自身,意识也就自觉成为自我意识。

以追溯意识历程的方式揭示这点不是无的放矢,正因为意识虽然是“分析”地包含自我意识,这种“包含”要暴露处来要靠与意识本身的“综合”(形式逻辑里怎么用这个词的?这里可能有点运用不准),然后才成为真正的“分析”。

  • 黑格尔对一些前理性的东西存在“遗忘”,不过在他自己的立场来看这种“遗忘”完全正当。

2022.3.27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