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要素理论是用来干什么的

供求理论足以泛泛地解释商品的价格——“物以稀为贵”。但是,物品并不是天然是商品的。即使说路边有大石头,从而衍生出了采石行当。但这行当能够存在,全在于劳动、资本、土地的三方配合——你先得有个采石场,再有足够的本钱购置运货车辆,然后还得雇人替你搬运大石。那么,这三个因素又如何互相配合,互相联系呢?劳动要素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工具仍然是传统的供求理论,我们只是把它施加于中间商品上。分析包含了两个市场,中间市场和最终市场。其中,最终市场作为一个背景框定了中间市场,而中间市场的单独商品的波动影响整体的中间市场。

从劳动开始的示例

在最简单的模型里,企业位于完全竞争市场中,产品价格恒定不改。企业要生产就要投入“劳动”,而“劳动”又可以看成是劳动者出售的商品。于是企业要考虑怎么去 购买劳动。原则仍然是利益最大化原则:买进的每单位“劳动”都得有利可图。不过因为边际报酬递减,买进“劳动”的收益总有尽头,这尽头就是劳动代价和劳动收益的均衡点,它便是工人的工资:如果边际单位劳动的价格小于它产出商品的价格,企业就有动机扩大生产,老板开出的劳动价格上升;若是反之,企业亏本,必须缩小生产,则单位劳动价格下降。最后的均衡点就是工人实际的工资,这工资即是边际劳动产品价格(VMP),而边际劳动产品价格又恰恰等于对应的产品价格(P)。实际上考察任何要素,必然离不开该要素在最终市场上产生的价值,这就是说最终市场的情况框定了中间市场的情况。
中间市场本身的情况又如何呢?首先每种要素的单位投入成本对应的边际产量都会完全相等,否则调整一下要素的比例,老板的收益会更高。于是一类要素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投入要素的变动。其次,要素之间还有一种配合关系,资本减少了,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则减少,那么工资必然又下降。所有要素织成了一个互相影响的大网。
上述思路是从市场里细分出一个小市场来考察,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个思路用在要素市场上。比如劳动,你划分出一个的小市场,里面的“企业”都是投入“工作时间”,生产“劳动”的劳动者。闲暇和工作时间为投入要素,把效用当成可欲的。不论是无差异曲线,斯勒茨基分解还是什么,你可以把同样的分析套路用在它们上面。

这样的套路复用得出了什么结论?

你知道了每个要素的回报都等于它们为商品作出的边际贡献,并且它们的边际贡献都相当。不过,这又有什么用呢?曼昆经济学里说这让你知道,收入是如何分配的。显然他想说收入按照边际贡献分配,边际贡献都相当这话书里没讲,不过你自己细细推究就能得出这个结论。每种要素的单位投入成本对应的VMP相当,而收入按各自的VMP分配——这无非是说每种要素的单位投入成本必然能够收回来罢了。或者说要素的成本何以被度量是以产出价值为限的。成本与收益,在中间市场上被混为一体。
因为经济学里你得用货币度量一切,然而货币这个概念是空的,货币之为货币有人的心灵在里面起作用。如果你只盯着货币看,按照经济学的假设,但凡有收益的行为必然要做到没有收益为止,有亏损的行为必然要尽量地止损,度量成本的货币量必然等于度量回报的货币量,这简直是再自然不过了——要是你收不回来,那么为什么要做?如果能收入地更多,为什么不继续地做这事?这里蕴含的一个假设是“边际报酬递减”,并且,它是 连续地递减。但是这有什么意思呢?货币本来就是一种交换媒介,如果人们认为“不公平”,当然不会交换。换句话来说,凡是成立的交换都是 “公平”的。大家都知道这不可能,因为没有理想的 “公平”。经济学无非是用数字复现了这些,在一种绝对理想的假设下复现的也只会是同样的结论,你在哪里都只能碰到 “公平”的“相等”
那么若我在某一处停止用货币度量一切呢?我说 每单位投入对应的边际产量,而不说 *每单位投入 对应货币量所对应的边际产量。那么假如我在一块土地上有一个农场,十个农民为我打工。再假如这不是理想情况,收益最大化的情况是我有一点五个农场,十个农民。可是我不能这样做,因为你找遍天下也找不到“半个”农场。这里 连续*的假设又出了问题。另外,你也不知道如何把每种要素对产量的贡献具体摘出来考察,对照试验在这里不好用了,因为要素之间是互相影响的。那么你再谈没单位投入对应的边际产量,说它是每种要素回报的标尺,又有什么意思呢?
经济学到底能为我带来什么呢。我最记忆犹新的例子是高产庄稼会减损农民的利益。经济学作出的论证清晰有力,使人信服。整个推导是按照供求理论来走的,也就是说,把价格由供求决定这一观念装在心里能得出很多有趣的结论。但似乎要素市场理论没有这种结果,而且它对收入如何在要素间分配的回答,也使人提不起劲。

《劳动要素理论是用来干什么的》上有2条评论

  1. 提问:同样的商品工业生产与手工生产(假设产品的质量基本一致),为何出售的价格有所区别?价值一定相等否?

    1. 靠我只上过一两节入门课的水平,尝试解说一下。
      无论怎样,商品要存在,商品的价格起码要覆盖商品生产成本。生产商品需要原材料,需要把人组织起来劳动,还需要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上。所有这些都要花钱。当一件商品是在工厂里生产出来,因为种种现代机械的助力,生产成本可以压到很低。确实,机械本身是很贵的,贵到没有本钱的老板轻易购置不起。但是机械的购买安装是一次性的,机械生产出越多商品,它的成本就能够越薄地分摊到商品上。直到最后,商品成本只包含原材料的价格和机械维护的费用。而手工生产在每一样商品上都要投入巨大的汗水。除开原材料,手工商品的收益要能够“维护”人的肉体,让劳动者明天还能继续生产。差别所在,就在于肉体往往比机械金贵,花费更多。故即使为了收回成本,手工产品也必然比同质的工业产品贵。
      你这里提到的“价值”是什么意思?如果指的是劳动价值理论里的价值,那么用机械生产不管再复杂再辛苦,总是比手工制作轻松。凝结在工业产品里的无差别劳动定然少于在手工产品里的。工业产品的“价值”便少于手工产品。
      或者说是对人的价值或者“使用价值”一类的东西?至少在我看来是一样的。因为某种心理,也许对某些人来说手工产品更有价值。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