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是什么?思考和笔记。

经济好生活就好,经济差生活就差。不过个人生活好坏虽然很直观,却囿于个人的视角,常常不能反映所有人的生活——也就是总体的经济。为了直接考察经济的好坏,人们发明了GDP、GNP、NNP、NI、PI、DPI等等指标。最常用的是GDP。GDP想要衡量一切价值的总和,最现成的数据是市场交易价格。不过,最终产品的价值包含了中间产品的价值,所以中间产品不算入GDP。从这个逻辑往外推,二手商品不算,因为它是价值的复用——尽管二手商品的购买者付了钱,但这钱是被一手持有者拿到手的,抵消了部分他购买新品的代价。就好像是第一手使用者用了一段时间,于是支付了这段时间的价格,二手持有者接盘后支付了余出来的价格;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不算,因为转移支付是纯粹的价值换手,只涉及到分配的问题而无涉生产。

  • 如果一个人收到了工资,工资算入一次GDP。他又把工资拿去买吃的喝的玩的,又再算一次GDP,商家老板把这些钱拿来买房,也算GDP。钱的通货属性在这里展露无遗,钱还是那些钱,如果这个社会用的是现金,钱在最具体的意义上都还是那些钱。不过,这有限的钱已经度量了超出本身面值的价值:此人的服务价值、吃喝玩乐产品的价值和房产的价值。
  • 美国经济分析局在2013年把知识产权划入GDP,这算什么?是不是说一个社会如果充斥文化垃圾,也是经济发达?这是一种脱实向虚的倾向。论物质条件,文化产品注定只是一种折射而不是根本;论人文意义,文化产品的优劣甚至不能被金钱度量。公版书一分钱也不要,对文化的贡献又岂需赘言?

不过,你会看到GDP具体的数值是从交易价格来的。假使一国之内只有米和大豆两种商品,今天米价两元一斤,豆三元一斤,明日米价二十元而豆三十元。想必米和豆的消费量大致是不变的,但是我们能说此国人民生活水平飞涨十倍吗?既然GDP是数值,那么它无可奈何地参与到数值的游戏中来,GDP这一概念因此和金融学密不可分。我们看经济形势时往往看GDP增速这个指标,也是因为GDP增速是一年的GDP与上一年GDP作比,表现的是一种关系。整体可以膨胀,但是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却没那么轻易就被改变。
还有一种做法是区分名义GDP和真实GDP。在计算后者时划定一个基年,再以基年的数值乘当年的生产数量得到当年的真实GDP,并有一测算价格变动,因而也能测算通货膨胀的指标:
$$\frac{名义GDP}{实际GDP}=平减指数\times 100$$
这似乎要相对真实一点了,不过也只是相对而已。因为它是固定了某一年商品间的关系,以其为经年不变的基石,再去衡量世界。我们可以说一国在基年产豆共两斤,一斤五元;产米共一斤,一斤二十元。今年气候突变,产豆一斤,市值一斤二十元;产米两斤,一斤五元。按照“真实GDP”计算法,基年GDP三十元,今年GDP四十五元。不过在这个例子中,豆和米同样作为粮食,在两年里总重不变,同时就两种商品本身来说,其价格对需求量的弹性相同,那么GDP到底为什么会变化呢?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例子,弹性一模一样,可是些微的差别也仍然能导致同样的结果。这里的逻辑是这样的,“真实GDP”以为不变的只是单个的商品价格,忽略了不同商品间的替代性,因而忽略宏观层面的一些细节。


传统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建立在市场全部出清的基础上。同时当时各国的阶级统计数据为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打下基础,大萧条的产生更是直接要求“有形之手”的干预。没有恰当的认识,就没有有效的干预,所有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最初的宏观经济学出于凯恩斯之手。其模型中关键的假设是工资刚性:也就是说,工资的数值不能动。

  • 微观经济学里以边际分析方法从个量加总得到总量层面的结果,然而一些结果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故宏观经济学直接从总量入手。
  • 毕竟个体很难影响总体,所以研究个体时往往假设无关变量不变。然而这在研究经济总体时并不合适。

基本理论框架

  1. 三(四)部门:家庭、企业、政府(+外贸)。
  2. 三市场:产品、货币和劳动市场。
  • 自由学派——弱化宏观经济学的影响。

宏观经济的目标和度量

经济的产出与增长率

GDP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它是据最终物品和劳动的市场价值算出来的。所谓“最终”,强调的是这些商品不会再提供给其它厂商以生产其它商品。它之所不计算入GDP是因为它的价值将包含于最终产品之中。不过,这个定义在现实面前还是稍显无力。测算GDP最常用的方法还是另外三种方法。(另外,GDP只算进入市场的商品。家务劳动这种活动,尽管重要,也是不会被计入GDP中的;再一个例外就是若商品没有卖出去,则作为存货投资计入GDP)
那么,怎么计算具体的GDP呢?

  • 按照定义法。即是计算各生产环节存货投资加消费终端的消费量。
  • 按照生产法。核算各环节生产中的价值增殖来获得。(这比定义法好操作多了,因为是从每个环节入手,企业的进出帐是很明确的。规避了划分最终产品的问题)
  • 按照支出法。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合来求得。
  • 收入法

定义法外的三方法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有等式总产出$=$总支出$=$总收入成立。

  1. 通货膨胀
  2. 失业状况
  3. 经济政策

假设有两个部门或三个部门或四个部门,金钱只是一种媒介,每次转手必然有买方卖方,由此产生不同的视角——从产出和支出的角度都能得到不同的GDP=X+Y+Z的式子,联立多个式子可以得到很多有趣的结果。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