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廓清

萨特的存在主义绝不是基督教的存在主义。基督教的存在主义是“本质先于存在”。

 试拿一件工艺品——例如一本书或者一把裁纸刀[6]——来说,它是一个对此已有一个概念的匠人制造的;他对裁纸刀的概念,以及制造裁纸刀的此前已有的工艺(这也是概念的一部分,说到底,即一个公式)同样已心中有数。因此裁纸刀既是一件可以按照固定方式制造出来的物件,又是一个达到某一固定目的的东西,因为人们无法想象一个人会制造一把裁纸刀而不知道它派什么用场。所以我们说,裁纸刀的本质,也就是使它的制作和定义成为可能的许多公式和质地的总和,先于它的存在。这个样式的裁纸刀或者书籍就是靠这样在我眼前出现的。我们这样说是从技术角度来看世界,而且我们可以说制作先于存在。

这是一种目的论的视角:万事万物皆有目的。目的和本质是同义词。具体来说“本质”类似于古代哲学史的“存在”,“第一因”,“理念”。它大概是某种“不变”,而“变”产生于它。在最原始的版本中,这些“不变”被存放在一个神圣理性的身上,或者毋宁说神圣理性就是“不变”,“不变”实际上来说是人把自己的理性投影在外界的结果。后来上帝被取消了,“神圣理性”不在了。但作为一种历史的残余,康德等哲学家会幻想存在一种普遍的秩序,冠之以“人性”的名号。


萨特的存在主义,说:“存在先于本质”。

它宣称如果上帝并不存在,那么至少总有一个东西先于其本质就已经存在了;先要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才能用什么概念来说明它。

  • P1:上帝是不存在的。
  • P2:不存在的东西不能成为另一个东西存在的原因。
  • C1:实体如果存在,那么不是因为上帝。(P1、P2)
  • P3:上帝是先天秩序,外在的理性,自因的本质。
  • C2:实体如果存在,那么不是因为先天秩序。(C1、P3)
  • P4:实体是存在的。
  • P5:存在的实体对应存在的原因。
  • C3:有存在的实体,它不是先天秩序。(C2、P4、P5)

我们说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指什么呢?意思就是说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如果人在存在主义者眼中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一开头人是什么都说不上的。他所以说得上是往后的事,那时候他就会是他认为的那种人了。所以,人性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

  • P1:存在的实体有存在的原因。。
  • P2:人是存在的。(主要是“我”存在)
  • C1:人有存在的原因。(P1、P2)
  • P3:存在的原因是确实存在的实体。
  • P4:除了人是存在的,我们不能确认任何东西存在。
  • C2:人存在的原因是人。(C1、P3、P4)

  • P1:给实体下定义的东西必须确认存在。
  • P2:除了人是存在的,我们不能确认任何实体存在。
  • C1:只有人能给存在的实体下定义。
  • C2:只有人能给人下定义。

存在主义的基石洋溢的是一种怀疑论的氛围。


但是我们讲主观性的意思除了说人比一块石头或者一张桌子具有更大的尊严外,还能指什么呢?我们的意思是说,人首先是存在——人在谈得上别的一切之前,首先是一个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并且感觉到自己在这样做。人确实是一个拥有主观生命的规划,而不是一种苔藓或者一种真菌,或者一棵花椰菜。在把自己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连理性的天堂里也没有他;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可并不是他想要成为的那样。因为我们一般理解的“想要”或者“意图”,往往是在我们使自己成为现在这样时所作的自觉决定。我可以想参加一次宴会,写一本书,或者结婚——但是碰到这种情形时,一般称为“我的意志”的,很可能体现了一个先前的而且更为自发的决定。不过,如果存在真是先于本质的话,人就要对自己是怎样的人负责。所以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是使人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担负起来。

主观性指的是“人在谈得上别的一切之前,首先是一个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并且感觉到自己在这样做”,也就是存在主义语境下,所谓的“存在”。也就是说人是一种规划——他朝向未来,并且对此有所自觉。不过,这里似乎有一些小问题。人把自己从“现在”推向“未来”,首先得区分“现在”和“未来”。这不是个显然的问题。在一天的尺度上,我说我“现在”两点到三点看看书,“未来”三点之后便去看医生;在更小的尺度上,我说我“现在”读萨特的这一段文字,“未来”要读到他的另一段文字;在更大的尺度上,我说我“现在”在老家好好玩玩,“未来”去上海报到读书。可以看到“现在”随着尺度的不同,可以囊括另一尺度上的“过去”与“未来”,时间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说它是一种主观的度量反而更加准确。极端点说,我们能不能想象一种知性,把一切都看成“现在”?《你一生的故事》里面的七肢桶,适用于他们的存在主义是什么?
不过,回到原文来说,这段文字的主体是陈述“存在”和“拥有主观生命的规划”是同义词,并且强调“规划”就是“企图成为什么”。或许我们会问,种一畦田,栽一棵树,养一条狗,岂是“成为什么”吗?我认为这段没有具体回答这个问题,不过可以猜想,也许存在主义认为锻造世界其实就是锻造人自己。另外还包含两个论证:一个说人的意图使人存在,但并不是同他自己意图的一模一样地存在;另一个是人人为自己负完全的责任。总而言之,人是一连串自主决定构成的连续体。

  • 存在主义看起来极端重视当下,不过人生不是一大堆片段的机械聚合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萨特把“规划未来”放在了存在之中。

  • P1:“意图”产生于主体先前的决定。
  • P2:主体“意图”的形象产生于当下的所作的自觉决定。
  • P3:产生于不同原因的实体,不是同一实体。
  • C1:“意图”和主体“意图”的形象不是同一实体。(P1、P3、P4)
  • P4:“意图”是主体当下的存在。
  • C2:主体当下的存在和主体“意图”指向的形象不是同一实体。(C1、P4)

  • P1:存在着的东西有能力并且在规划着未来。
  • P2:人是存在着的。
  • C1:人有能力并且在规划着未来。
  • P3:人应当对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负责。
  • C2:人对自己本质负责。

    还有,当我们说人对自己负责时,我们并不是指他仅仅对自己的个性负责,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主观主义”这个词有双重意义,而我们的论敌只在其中一个意义上做文章。主观主义一方面指个人的自由,另一方面也指人越不出人的主观性。这后一层意义在存在主义哲学里是比较深奥的。当我们说人自己作选择时,我们的确指我们每一个人必须亲自作出选择;但是我们这样说也意味着,人在为自己作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人作出选择。因为实际上,人为了把自己造成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而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动中,没有一个行动不是同时在创造一个他认为自己应当如此的人的形象。在这一形象或那一形象之间作出选择的同时,他也就肯定了所选择的形象的价值;因为我们不能选择更坏的。我们选择的总是更好的;而且对我们说来,如果不是对大家都是更好的,那还有什么是更好的呢?再者,如果存在先于本质,而且在模铸自己形象的同时我们要存在下去,那么这个形象就是对所有的人以及我们所处的整个时代都是适用的。我们的责任因此要比先前设想的重大得多,因为它牵涉到整个人类。

感觉还是康德的套路。

第一反驳

作者回答第一种责难:

首先,存在主义曾被指责为鼓励人们对人生采取无所作为的绝望态度。因为解决的途径既然全部堵塞了,人们必然会认为任何行动都是完全无用的,而最终接受一种观望哲学。再者,由于观望是一种奢侈品,所以它只是另一种资产阶级哲学。共产党人特别指责这一点。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