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实验

无关联性、自我归因导致的预期无助、行为被动是习得性无助概念的三个必需要件。不完全具备这三个条件的案例也许和完全案例具有相似的外壳,不过其实质完全不同,而需要使用者谨慎分析其中异同。有了这一个概念,只相当于有个粗胚,还要将它打磨成件以供使用。具体来说是要把它细化,它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它的心理对应过程是什么(“自我归因导致的预期无助”到底是什么),它的社会意义、应用价值在哪。

第一个习得性无助实验

在一开始,行为主义一统心理学江山,任何行为都被解释成刺激-反应模式。不过有些现象很难这么解释,比如说动物的躲避行为——如果动物不是预见到了未来的危险,又为什么会躲避呢?躲避行为具体的例子是电击狗的实验:狗被放在躲避箱中,它面前的灯亮起后几秒钟就有一阵电击,它必须跨过面前的跨板才能避开电击。行为主义者试着解释这一例,他们说这包含两个过程:一个是经典条件反射,导致狗把灯亮和对电击的恐惧联系在一起;一个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狗的跳跃行为被强化了,因为跳跃后电击消失,负反馈强化强化多次后狗看起来就像学会了“躲避”电击。更激进的行为主义者甚至反对“恐惧”这种说法,说灯亮只是起到了刺激控制的作用。这就是说狗跳跃就是为了躲避电击,只是每次跳跃前都有灯亮,灯光逐渐和跳跃同化在一起获得了对狗的控制力(这里没有用到恐惧的概念,行为主义者也许也承认恐惧存在,但是不想把它纳入解释)。理查德·所罗门在此开展他的实验。把狗拘束起来,再把电击和灯光配对呈现,因为狗没办法跳跃,所以灯光当然不会和跳跃联系在一起,不会起刺激控制的作用。这之后把狗放在穿梭箱里学习跳跃,不过这次的刺激信号不是灯光而是其它东西,比方说一个声音刺激。这么做就让狗学会了回避行为而不涉及灯光信号:有声音,狗就跳。假使刺激控制解释正确,因为和跳跃行为同化在一起的是声音,所以这里不存在光的刺激控制作用。那么如果再给出光,狗也跳。那就说明狗把光和电击联系在一起,狗身上确实是有某种心理活动的。

实验结果不大理想,先配对呈现灯光与电击后狗没办法学会躲避电击。但是实验者们不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可能是一些小细节错了。他们决定先让狗学会躲避,再呈现灯光与电击。结果本来会躲避的狗反而不会躲了。只能假定狗的躲避行为和心理活动相关。更有力的证据是狗偶尔也会跳过栏板躲避电击,但是下一次它又不会跳了。似乎存在着某种心理活动,狗心想着跳和不受电击没啥关系。

最初的习得性无助概念只是针对这个实验发明的。电击不可逃避时狗习得了它无法通过主动行为对电击加以控制,还预期将来也会如此。如此认知降低了其逃避动机,导致了将来的学习失败,进一步阻碍了狗认识反应和电击中止的关系。

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治疗师真诚透明是治疗的前提条件。治疗师对自己真诚透明,就是说他能充分体会自己的经验,不会脑子里想一套表现出却是另一套。这一前提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察觉不到的想法感情,如果它们不上浮到意识水平,人就以为自己没有这种感情,然而它们还是会拐着弯从语气,肢体语言,口误,某一两个词中表现出来。治疗者口头上的表述被来访者的意识清晰觉察到,但治疗者的实际自我还是隐秘地传达给了来访者,尽管来访者也只是在潜意识里模糊地认识到了这点,这就会让当事人茫然无措,加重其矛盾冲突的心理。要强调,治疗师对负面情感也得真诚透明。固然,治疗师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感情会让当事人不好受,往往会造成治疗失败,但压抑这种强烈的负面情感必然造成失败。

除了真诚透明外,治疗师还需要对当事人无条件的接纳和充分的共情理解。这两件事听起来差不多,但实际是有区别的。治疗师应当无条件地接纳,这就是说接纳来访者的任何思想情感,保持一种心理上的全部接纳,但不必是行动上的。心理上的接纳,就像是看见别人家小孩在坑里玩泥巴,大多数人会接受这一点,但是不必出言鼓励。心理上的不接纳指的是一种抗拒,好像看到了不应该出现的事,好像一些家长看见自己的小孩玩泥巴就会勃然大怒。哲学地说,无条件的接纳就是把当事人的一切思想感情看成是实然,而绝不纳入应然的框架。罗杰斯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来访者强烈地表达对治疗师的爱意,最后甚至要求同治疗师做爱。治疗师全程都接纳她的种种想法,但仍会拒绝她的做爱请求。在接纳的基础上,治疗师应该做到共情理解。这指的是如来访者一般感受,如来访者一般思考。但同时保持住治疗师本身的独立性,好比镜子原模原样地把人照了出来,但镜子还是镜子,并不成为人。如镜子反射物体一般的完美共情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可以努力去接近。有人批评人本主义治疗是江湖郎中的胡言乱语,排斥理论知识。其实为了共情,治疗师必须掌握精深的理论知识,才能做到照映来访者的自我。因为完整真实的自我是被意识掩盖住的,充分的共情理解恰恰是与真实自我进行共情理解,必须靠知识才能透过意识的壁垒,从蛛丝马迹中找出它。

如上所述,人本主义治疗的哲学观点有三个。

  1. 区分自我与意识:在每个人看似坚不可入的意识背后,还有一个神秘的更真实的自我。自我借助意识来表现,然而意识的中介作用意味着它能压抑自我。
  2. 自我必定追求全方面的表达,任何心理不良都来自于表达受阻。
  3. 全方面的自我表达要求与另一个自我的交流,在同他物的照映中自我最全面地表达自身。

第三点和治疗密切地联系着。两个自我通过两道意识进行互相映照。来访者的自我受阻更严重,因此治疗师需要有意识地创建安全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安全的气氛中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表达。

对孤独感的分析

这里说的孤独感不是崇高的孤独。“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里当然也有孤独感,但更多地是一种崇高,觉得自己消融在世界中,和宇宙同一的那种崇高。这种崇高以孤独为它的前提——人要是走在喧闹的大街上,怎么又能自欺欺人地产生和宇宙交融的感觉呢,每个路人都有自己的感情好恶,都会做出自己无法预料的行为,都是看不透的,人很难从中产生天人合一之感,毕竟连和他人都合不了一又怎么能和世界合一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面对自然时,人才能有天人合一之感,因为自然不会说话,就在那里待在,被动地承受人的感情投射。有部分偏离这条公式的例子:春江花月夜里写道“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但全诗的基调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所谓“迥绝的宇宙意识”。一切都消融在月光之中,月本身横跨了时间和空间成为唯一者。对人的几处描写时时都有月光出场,月的恒久和人短暂痛苦的生命活动形成对比,同时对人的描写也都是速写式的描写,人因此变成了某种面目模糊的蠕虫,成了游戏里被动的NPC。因此,即使有人的出场,但这里的“人”是以面目模糊的形象出场的,也能成为作者孤独感的载体。人的孤独感被投射到纯然被动的形象上时,形象被动地承接孤独感,形象本身越是被动,孤独感越是被充分地投射出来。这里没有冲突,也就不会有痛苦,孤独感被平稳地放大到了极点,赢得了“伟大”。此时产生的是天人交融,物我合一的崇高孤独。

孤独感也不是那种战斗的孤独。“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此时也是孤独的。他面对的也不是一堆模模糊糊静默无声的形象。他面对的东西仍然是模糊的,但并不被动,相反是主动的,不可理喻地要来攻击反对他的。鲁迅写“但他举起了投枪!”,人被一堆与自己本质上不同的东西包围着,难以理解但绝不是彻底无法理解的东西,因为如果彻底无法理解也就不与人发生关系。这些形象是代表着简单,粗鲁,愚钝,蒙昧意识的形象。于是,有着精致意识的人同外界产生对立。这里也有孤独,但却是战斗的孤独:人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要在本质上混沌的东西包围中保持住自身的纯洁高贵——是一种战斗的孤独。在马基雅维利那里有缓和一点的这种孤独,“黄昏时分,我就回家,回到我的书斋。在房门口,我脱下了沾满尘土的白天工作服,换上朝服,整我威仪,进入古人所在的往昔的宫廷。”他与“混沌”的对抗不以狂怒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以只向古人交心的形式表达——他靠逃避消极地对抗外界。以此时产生的是是充满生命力与张力的孤独。

我们要说的是现代人的孤独。上面两种孤独虽然是孤独,但是总的来说,有这种孤独感的人至少有一个朋友,那就是他自己。他不会觉得自己是什么坏东西。崇高的孤独感察觉到世上没有邪恶,因为邪恶需要对象来表现自己,物我合一的世界没有邪恶。战斗的孤独察觉到外界尽是邪恶,纯洁的自己必须要去同邪恶对抗,保持住自身的纯洁。现代人的孤独就是发现自己也是“邪恶”的一部分,外界无法理解,自己也无法理解。虽然都是无法理解的东西,无法理解的自己还融入不了无法理解的外界。这里出现的本质上是“体验”和意识和外界的冲突,“体验”中有某些感受,被意识认为是邪恶的,不可接受的,于是意识的许多能量被用于压抑这种感受。可是意识实际上就是从“体验”里长出来的,意识为什么要反对“体验”?意识在开端实在是与“体验”完全同一的,动物,或者婴儿,饿了就是饿了,舒服就是舒服。当婴儿的意识逐渐能够整合更多的东西时,从外界清晰体验到的受阻感,比如被父母禁止吃某样东西的感觉,逐渐化作意识中的一种禁令。意识接受“体验”中传来的经验,形成种种规律禁制,但较不发达的意识觉得这些规律禁制就是全部,察觉不到还有个更真实的“体验”。意识被简单的受阻感刺激,形成了意识中的禁制。在古代,整个社会对禁忌的看法是大体相同的,固然意识阻断了“体验”,真正的自我不被完全接纳,产生了一些或明或暗的痛苦。但是意识还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赢得外界的接纳,不会处处碰壁。现代社会有许多不同的思想,其中相当部分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幼稚的意识无时不刻体验到受阻感,找不到一个一以贯之的方法赢得外界的接纳。与此同时,真正的自我也不被接纳,痛苦依旧。此时真正的自我传导出的强烈痛苦与无助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代人的孤独。

罗杰斯 个人形成论

人本主义治疗的前提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总的来说是把人当成人看,把人放在世界的中心。或许可以说,它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让来访者完全地接受自己。这话说的很没有意思,什么人会不接受自己呢。要讲清楚这点就要说清楚什么是“不接受”。概括地讲,“不接受”自己就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把部分自我否定,看成是无根无据的。比方说一个学生经常上课走神,而他又全身心地认同认真听讲才是应该的。那么他的“我”,在他看来就是一种变异,一种随机的、偏离正规的东西。他会这么想:“虽然这就是‘我’,但‘我’要不是这样的该多好啊!”。好像有第二个“我”,站在上帝的位置上审判这个原始的“我”。人本主义就是要来访者清醒认识到这个审判者“我”和这个原始“我”实为一体。这种“我”的分裂虽然可以促使人自我规整,但发展到极致,人会感觉审判者“我”才是真正的“我”,“我”眼看着原始“我”胡作非为而又无可奈何。两者都是“我”,非要分个高下出来,那实际上那个真正行动着的“我”,虽然看上去一无是处,反而是更真实的“我”。人在或高或低的层面上总是清楚这点,于是“我”的分裂就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人本主义治疗强调完全接受“我”,你要改掉它还是保持原样那是之后的事情,你必须接受它就是“我”。如果是行为治疗或者精神分析,或多或少会斥这些“自我”为“非我”,就像肿瘤,虽然确实也是人肉上长出来的,但毕竟是某种病变,治疗的目标就是割除它们。当然,从结果上来看不同流派——即使人本主义本身也期望自我同一感的增加,病症性表现减少等等结果。不过人本主义对“我”的看法是彻底不同的。这是人本主义治疗的基本哲学观。
另有一种或明或暗的假设是,人际关系是人发展的必要场所。因为在交往中两个人会互相回应对方的期待。因此,如果治疗者能够以一种完全接纳的态度承认来访者的自我,来访者也能真的接纳自己。为了做到这一点,治疗者本身也应当完全接纳自己,完全透明。人本主义再假设人在深层次天生就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倾向,一旦来访者和治疗者形成了如上所述的关系,“治疗”就会自然来到。

自由地体验有机体的感觉和内部器官真实的反应,而不要过多地企图去把这些体验和自我联系起来——与这种治疗取向相连的基本信念是:这些材料既不属于自我,因而也就不能组织到自我中去。在治疗过程的终点,当事人终于发现,他可以存在于经验本身,而容忍经验的多样性以及表面上的矛盾冲突;他可以用他自己的经验表现他的自我,而不是试图把一个自我表述强加给自己的经验,从而把不符合这种公式化表述的经验从意识中排除。

这段话听起来有点矛盾,不过说的恰恰说的是审判者“我”和原始“我”的复归合一。

人本主义治疗的过程

所以,人本主义治疗的核心是接纳,而不是某种具体目标的达成。因此要对“接纳”本身进行研究,而不是对婚姻不和、脾气狂躁、精神分裂进行研究。“接纳”到底是个什么过程,有什么特征,有什么样的终止?总的来说,“接纳”的过程就是来访者像拼拼图一样把自己拼起来的过程,最要紧的是他脑子里想的不是“拼完!”,而是“拼图!”。他更加地着重体验。来访者会接受自我的不同面向。就结果来说,来访者感到自我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或正面或负面的情感都能被他平等地体会。他体验一切,却不评断一切。“评断”的消失似乎意味着社会性的消失,当事人感到不再有一个审判官在实时检查自己。这不意味着当事人彻底兽化了,相反,他成为了一个更真实的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基本信念就是每个人在最深层次是“社会性”的、积极的、前进的。


读到一半的时候,感觉审判者“我”和原初“我”合一这种描述似乎不太能概括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复归成一个“我”,看起来好像是重又得到一个坚不可入的实体。它的哲学观念似乎类似晚近的哲学观念:认为世界不是理念构成的静止世界,而是一个永远流变的过程本身。

再一点是作者对“接受自我就是接受兽性,等于无法无天”的反驳。他说兽性通常的象征是狮子老虎豹子等等,不过细想一下它们,它们的形象是被人类严重扭曲了的。它们在幼年时显得无助,在成年时显得有力,懂得协作。饿了会捕杀但不会滥杀;会满足性欲但不会纵欲。它们与自己的“种”保持一种和谐。这几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不过我们提出的问题是:人类也是动物,人类为什么不像这样和自己的“种”保持和谐?反而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孤岛,似乎利益要是足够,每个人都有毁灭全人类的动机。在马克思那里有种说法是: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至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造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在同一部作品中,马克思说是异化形成了自私。不过我们的主题是人本主义治疗,人本主义治疗似乎强调的是一种意识和生命活动的互相复归,人就是流变本身。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和科学的关系

与教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