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实验

无关联性、自我归因导致的预期无助、行为被动是习得性无助概念的三个必需要件。不完全具备这三个条件的案例也许和完全案例具有相似的外壳,不过其实质完全不同,而需要使用者谨慎分析其中异同。有了这一个概念,只相当于有个粗胚,还要将它打磨成件以供使用。具体来说是要把它细化,它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它的心理对应过程是什么(“自我归因导致的预期无助”到底是什么),它的社会意义、应用价值在哪。

第一个习得性无助实验

在一开始,行为主义一统心理学江山,任何行为都被解释成刺激-反应模式。不过有些现象很难这么解释,比如说动物的躲避行为——如果动物不是预见到了未来的危险,又为什么会躲避呢?躲避行为具体的例子是电击狗的实验:狗被放在躲避箱中,它面前的灯亮起后几秒钟就有一阵电击,它必须跨过面前的跨板才能避开电击。行为主义者试着解释这一例,他们说这包含两个过程:一个是经典条件反射,导致狗把灯亮和对电击的恐惧联系在一起;一个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狗的跳跃行为被强化了,因为跳跃后电击消失,负反馈强化强化多次后狗看起来就像学会了“躲避”电击。更激进的行为主义者甚至反对“恐惧”这种说法,说灯亮只是起到了刺激控制的作用。这就是说狗跳跃就是为了躲避电击,只是每次跳跃前都有灯亮,灯光逐渐和跳跃同化在一起获得了对狗的控制力(这里没有用到恐惧的概念,行为主义者也许也承认恐惧存在,但是不想把它纳入解释)。理查德·所罗门在此开展他的实验。把狗拘束起来,再把电击和灯光配对呈现,因为狗没办法跳跃,所以灯光当然不会和跳跃联系在一起,不会起刺激控制的作用。这之后把狗放在穿梭箱里学习跳跃,不过这次的刺激信号不是灯光而是其它东西,比方说一个声音刺激。这么做就让狗学会了回避行为而不涉及灯光信号:有声音,狗就跳。假使刺激控制解释正确,因为和跳跃行为同化在一起的是声音,所以这里不存在光的刺激控制作用。那么如果再给出光,狗也跳。那就说明狗把光和电击联系在一起,狗身上确实是有某种心理活动的。

实验结果不大理想,先配对呈现灯光与电击后狗没办法学会躲避电击。但是实验者们不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可能是一些小细节错了。他们决定先让狗学会躲避,再呈现灯光与电击。结果本来会躲避的狗反而不会躲了。只能假定狗的躲避行为和心理活动相关。更有力的证据是狗偶尔也会跳过栏板躲避电击,但是下一次它又不会跳了。似乎存在着某种心理活动,狗心想着跳和不受电击没啥关系。

最初的习得性无助概念只是针对这个实验发明的。电击不可逃避时狗习得了它无法通过主动行为对电击加以控制,还预期将来也会如此。如此认知降低了其逃避动机,导致了将来的学习失败,进一步阻碍了狗认识反应和电击中止的关系。

《习得性无助实验》上有1条评论

  1. 我觉得习得性无助这个反应有点类似于人的麻木,emm,能一动不动,就说明正在依靠内心的忽视来熬过这次难关吧。就像是创造一个没有电击的世界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